苏东坡和王安石同是北宋时期出类拔萃的非凡人物。许多野史和史家传记为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留下了太多的话题和伏笔,令其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似乎两人的关系已成为诉讼千载而不了的公案,至今无法定论。抛开这一谜题,两位大家之间流传的趣闻轶事却能以飨读者,带给人近距离的感受古诗词文化的乐趣。
相传某日,苏轼偶经丞相府,便顺道拜访王安石,以缓解因政见不同,彼此之间愈来愈深的矛盾。因未事先拜帖,家人告知,丞相外出访友并未在家。苏轼想:既然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决定等丞相回来见上一面再走。在书房落座以后,苏轼仔细端详室内的陈列摆设,他发现书桌的案头,摆放着一张丞相亲自书写的诗稿,半阙《咏菊》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看完后,苏东坡不禁哑然失笑,都说当朝宰相才思过人,文高八斗,怎么连基本常识也不懂,菊花生长在秋天,傲霜怒雪,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而飘零。因此才会有诗人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于是他提笔挥毫,就在王安石的诗句下面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又等了几个时辰,天色已晚,家人传话说,相爷出门在外,恐一时不能回来,请苏轼自便,改日再会。
此后,苏轼渐将此事忘诸脑后。
王安石回家后见到苏轼的续诗什么也没有说,但心里很不高兴,初出茅庐之辈竟敢如此大胆,狂傲自负。学业不精,连《离骚》中“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都未领会就妄下结论,擅自将自己的诗句随意改动,肆意嘲弄,此乃学识浅薄之辈,岂能大用。但身为宰相,也不可如此不容他人,苏轼的才学确实不容小觑,只是缺乏对事物的认知,不知道有些地方菊花是落英的,给他点教训,他才会知耻明理、收敛锋芒。
王安石于是择日专程觐见神宗皇上,反复力劝神宗贬黜苏轼,并说,对待苏轼必须像调教“恶马”那样,“减刍秣,加笞扑,使其服贴乃可用”。
神宗从心底喜爱苏轼的才学并对其诗词文章倍加欣赏。见王安石百般参奏苏轼,而新政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不可得罪丞相,而使新法半途而废。神宗皇帝无奈问王安石,将苏轼贬至何处为好,王安石曰,黄州即可。于是当即拟旨贬谪苏轼“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到黄州一年后,又到了菊花盛开的季节。这天,苏轼邀朋友赏菊,满处的菊花竞相开放,姿态各异,清香点点,一阵秋风吹过,菊花竟落了一地,苏轼这才恍然。
原来,黄州善种菊花,且品种习性不同于别处。花瓣密集的,盛开之后浅黄色转白,白色渐红,枯于枝上;而花瓣扶疏的,遇风雨撼之,则飘散满地而落。
苏轼想起自己给王安石续写的菊花诗,这才愧然失色。据说,他立刻修书一封,专门向王安石请罪,并诚心拜服,但为时已晚。苏轼离开京师、离开家乡谪居黄州4年零4个月,他为自己的莽撞冲动、清高自负付出了代价。当然,这个代价的正面效应就是,他在黄州的文学创作成就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评论